(图解:王仁静)11月15日,大连央视新闻(刘培军记者易博文见习记者丁毅)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综合协调,提升海洋经营管理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做强做优海洋装备制造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围绕这一发展方向,“海洋强城”大连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从智能船舶到深海能源装备、海洋生物繁育、现代交通服务等综合举措,书写“十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这套系统1:1还原了大连港航道的真实场景,将海浪湍流、进坞时间表等真实场景翻译到虚拟空间中,通过培训考核的新船员即可上船进行实际操作。这不仅将登船前的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15天,而且完全避免了真实的操作风险。11月14日,在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上,与会者体验了专业船舶虚拟现实中的模拟作业(总台央视记者 刘培军 摄) 不远处,大连海事大学研发的“海鹰”系列水下机器人正在进行模拟作业,内置精准捕捞夹具,操作人员可通过陆基终端控制深水作业,让传统“边看边吃”的捕捞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海洋设备和能源的增长更令人惊讶。在渤海湾沿岸的一家造船厂,巨型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焊接,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绘制整个船体建造过程,虚拟现实远程控制系统使工程师无需直接前往现场即可调试设备。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拥有300多座白色风车,每座高100米。巨大的羽毛根部在风中轻轻旋转,将海风变成清洁的电力。年发电量约4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省标煤1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万吨。为海洋经济注入持续的绿色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现代化紧密结合,海洋科技创新“贡献值”不断升级,体现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贡献值”。海洋强国建设势头强劲。海洋科技创新将实现从“纸面专利”到“产业效应”的飞跃。 2005年前后,我国海洋科技领域还处于“追赶”阶段。基础设备依赖进口,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海洋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二十年后,这片风景已被彻底改写。智能捕捞机器人、国产LNG船舶、深海养殖装置等越来越多的“滴水不漏”的技术正在取得进展,从实验室的“纸质专利”向推动产业高端化的“一定成果”转变。这种变化最好的佐证就是数据。2024年,全国海洋产品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国民经济将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渔业增加值将4,373 亿n元。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增加值6653亿元,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7209亿元,涉海产业增加值37843亿元。大连经济重要增长极的表现。海事方面,也尤为可观,预计2024年全市船舶及工程装备业产值将达到62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2.7%。年施工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总装施工能力将在日本名列前茅。大连科研人员在这场海洋科技创新“决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云鹏,从小就怀揣着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小时候,深耕海洋工程研究20多年。针对笼子笨拙、不合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优化结构,采用耐腐蚀材料,打造出可以抵御12级台风的笼子。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水养殖设施工程设计国家标准。我们还正在开发海水养殖设施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我们还开发了商业巨灾保险产品。 11月14日,造船新成果在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上亮相(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台风当天,这里是赵云鹏团队的“技术考察现场”。每个台风季节,它都会持续留在岸上监测数据,并在风暴过后立即驶入深水收集网箱应力参数。电流目前,其团队开发的技术已应用于30多个复制项目。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四大洋区的大规模深海勘探。公司参与了全国多个海洋养殖场网箱建设,并创新引进生态围栏、一体化海洋浮灯捕捞装置等新型设施,使深海养殖实现“生态与效率双赢”。这些变化的故事在大连不断上演。在大连长海县,全国首台海上扇贝分选清洗设备投入运行,实现了从捕捞到分选清洗全过程自动化,扇贝日处理能力达12万公斤/日,效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30%。大连海事大学联合研发的“rSubmarine机器人”獐子岛项目组提供从智能观测到精准捕捞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让海洋养殖场管理“看得见、量化、可控”;大连科技大学与长海深蓝渔业联合研发的“半潜式框架大型网箱项目”,克服了深海养殖空间有限的问题,单箱养殖能力达到海洋养殖场的3倍。从科研院所到海岸线,从专利到产业成果,大连利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模式,让海洋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打破进口垄断,激活海洋科技进步的蓝色动能,绝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需要内部的共同努力。过去,J日本海洋经济发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优质轴承、导航系统等重大船舶配套设备依赖进口,海洋养殖设备大部分从欧美进口,深海动力装备关键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不仅增加了产业成本,也制约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自主权。当前,大连以科技创新为强项。我们不断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内部替代、多领域“逆袭”。中船大连造船厂交付17.5万方LNG船“海运”号,成为全球少数有能力建造该类型高端船舶的企业之一。经过10年努力,大连华锐重工成功研发大型船舶曲轴,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出口,实现了“中润国机”、“国机中轴”几代人的梦想,使大连培育了一大批“专、特、新”船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大连还聚焦海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使海洋能源产业从“跟随者”走向“引领者”。 11月14日,造船新成果在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上亮相(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国产替代重塑了产业生态系统。今年以来,大连大型船舶工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新订单量和在手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27.4%、34.1%和72.6%。计划接单截止至2029年。船舶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产业链领导引领、支撑协调的产业集群。这背后是政策、科研和市场的共鸣。大连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海权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大连海洋科技创新实践正在成为“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典型范例。其核心在于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进步、生态赋能”的完整闭环。海洋产业的发展,将构建更加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将更多的“大连制造”海洋装备运往全国和世界,为海洋产业注入更加强劲的“蓝色动能”。o 建设海洋强国。大连的海洋科技创新史也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海洋生产力腾飞的生动注脚。